close

疫情升溫以來,到今天,在家待了三個月整。這段期間,我重回小說和動漫的懷抱,利用準備學業間的閒暇時刻,抓緊時間奮力啃食著各種精神糧食,因為我總覺得這段日子像是偷來的。打從國小高年級起,似乎就沒擁有過如此完整而清閒的假期。

我把家裡沒看過的小說全部翻出來,順便藉機整理了一番,把不會再閱讀的書整理到讀冊的二手書販售系統;把各種曾經棄坑還有想看的動漫列出來,以近乎一天一到兩部的速度依序完食其動畫及漫畫;當然,還有把這個快長草的部落格重新整理一下。此時,我才發現,草稿列表裡的文章幾乎都是2017年寫的,在剛升大學那個最空閒的暑假。把一些置放太久、現在大概也無法再增加什麼的觀劇心得整理發表;把那些曾想寫、但打入坑起就沒寫過的同人文草稿(其實只是開了一個草稿文章,甚至連標題和設定都沒有),帶著愧疚刪除。大概就是一種想要重新出發的心情吧,趁著腦袋一頭熱的時候,與那些我一直不願捨棄、但其實早已不似當初那般瘋狂的事物揮別。

似乎有些說遠了xDD

總之這段時間,我看了一些小說,應該說是把家裡除了《賈伯斯傳》以外,還沒看過的小說都食完了(有些是還沒看過就賣掉了,因為距離買的時間過久,早已不是我現在會看的類型了)。然而,這些書裡面,似乎沒有哪本書帶給我的悸動,足以促使我提筆寫下讀後心得,所以我便打算打下這篇,算是為這陣子的瘋狂啃書時光做個紀錄。

以下是我近期閱畢的小說情單:

  • 匿名告密
  • 丹麥女孩
  • 非法危情
  • 非法臥底
  • 小王子歸來
  • 遠山的回音
  • 第一人稱單數
  • 遇見100%的女孩
  • 探尋韓國之美的旅程
  • Who’s Afraid of 林奕華

接下來,我會以閱讀時間的先後,為每本書做些簡單的註解。

《匿名告密》是藍橘子當初在Facebook上連載的小說,出版實體書之後我立馬購買收藏。不過老實說,我忘了拿到書之後我是否就已經重讀過了,總之趁著個機會再拿出翻閱複習。這是本蠻有互動性的書,裡頭附了一些協助讀者進入故事的小道具,故事整體也算有趣(不然我也不會收實體書),但因為原先就已經在網路上讀完了,所以沒什麼新的收穫。

《小王子歸來》算是《小王子》的延伸作,用白話文來說就是官方授權的同人作xDD它寫的是小王子回到地球後的故事,小王子有了煩惱,不再是無憂無慮的小男孩,簡而言之,算是一個成長和尋找初衷的故事吧。然而,我認為小王子之所以經典,正是因為他的一塵不染,他的童真與單純,讓成年人去直視那份被自己拋棄的純粹。《小王子歸來》也許更為貼近現實,但卻讓小王子身上的獨特性不再。

《第一人稱單數》和《遇見100%的女孩》是村上春樹的短篇作品,前者是今年的新書,後者我原以為我沒看過,但看到中後段才發現我之前以經讀過了。先說後者吧,老實說我會發現我早已讀過,就是因為這本書的後半故事過於離奇,以至於能快速在腦中搜索到故事的記憶。兩本書都充滿村上春樹的寫作風格:看完後總覺得作者要表達什麼,心裡悶悶的,但卻無法一語道出其中的意涵(所以我堅持只讀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,不然太煎熬了)。當初在閱讀《沒有女人的男人們》時,我大概反覆翻閱了不下十次,才好不容易得出一點心得,然而我覺得這兩本比《沒有女人的男人們》更難懂,尤其是《遇見100%的女孩》,大概是三本中內容與寫作手法最混亂抽象的。

《遠山的回音》是《追風箏的孩子》的作者卡勒得・胡賽尼,在其後的第三部作品。第二部是《燦爛千陽》,我原本也有購入,出於對《追風箏的孩子》的熱愛,我大概在書剛出版時就入手了,但近幾年,我越來越無法閱讀關於家庭的愛與母性光輝之類的作品(其實一直都接受不能,只是有愈發嚴重的傾象),所以我便直接賣掉了(雖然大部分的人都推《燦爛千陽》勝過《遠山的回音》,但我就是偏要反其道而行xDD而且我最討厭看別人大推的作品一些奇怪的毛,這大概也是我會出掉它的其中一個原因)。老實說,不能說《遠山的回音》不好,它只是沒有《追風箏的孩子》那麼經典、那麼令人回味無窮。背景一樣在阿富汗、內容一樣令人心碎,但也許是故事中留了太多的空白,讓之後結局的不完美令人難以接受。

《Who’s Afraid of 林奕華》是筆者以第三者的角度,還有與林奕華接觸的體會,去剖析林奕華導演的作品意涵與他這個人。會注意到這位導演,是因為《恨嫁家族》,而當初會觀賞非常林奕華系列的這部作品,其實是個意外,我只是為了小八趙奕嵐去的。但這個意外讓我認識了劇場女神謝盈萱,還有林奕華這位厲害的導演。林奕華導演的戲很深沉,也有點難懂,但卻是有後勁的戲,看完後那股味兒,久久難以釋懷。在《恨嫁家族》之後,我原本有打算再去觀賞其他的作品,但總因為各種原因演出取消以及演出時間無法配合而沒成行,看完這本書多少算是補足了一點遺憾吧。

《探尋韓國之美的旅程 》,是我衝著我的偶像裴勇俊買的,他是我第一個喜歡上的演員以及明星。書中介紹了各種韓國文化、美食、人文等,配上裴勇俊自己拍攝的照片,其中還有讓我陷入他的情網中的《太王四神記》的劇照。這本書也是沒什麼好評論的,對我而言它就是像周邊一樣的存在。

關於《丹麥女孩》,這部作品當初我是去電影院看的院線片,因為很喜歡所以後來便收了實體書。如果說電影是以第三人稱的視角,在看——或是說——莉莉的故事,那小說則是以埃恩納的妻子,葛蕾塔的視角,在闡述這個過程。或許是艾迪瑞德曼飾演的莉莉太深入人心,我在看小說時,滿腦子都是電影的場景。《丹麥女孩》和《匿名告密》一樣,並不是作品不夠好,只是因為不是初次閱讀,所以少了第一次接觸的那股悸動。

《非法危情》和《非法臥底》都是帕蜜拉・克萊兒的作品,與《非法接觸》是同一個系列。起初,看完《非法接觸》後,我便因為太上頭所以買了後來出的《非法危情》,但直到最近才有空閱讀。然而,在我看完《非法危情》後,我才突然發覺,《非法危情》和《非法接觸》中的角色名稱似乎一樣,一查才知道因為它們是一系列的作品xDD(但其實當成獨立的小說讀也是沒有問題的)於是,看完《非法危情》的我,上網一找,才發現原來還有一本《非法臥底》,立馬下單購買,同時回頭重新閱讀了第一本《非法接觸》。不看不要緊,越看越不對勁,我總覺得《非法危情》的故事時間應該早於《非法接觸》,所以我又求助於Google大神,果然不出所料,這系列(I-Team)的原文書第一本是《非法危情》,《非法接觸》是第三本,而後來加購的《非法臥底》則是第二本(至於中文版為何先出了《非法接觸》,我至今仍不明白)。總之,我大概花了三天把三本書看過一遍,順便理清了人物關係和角色們的感情線。說實話,我蠻喜歡帕蜜拉・克萊兒的這系列小說的,因為她的故事會給每件事一個好的結局,也給主角們的感情線一個交代和後記,所以看完後會覺得很充實(我不愛開放式結局的空白)。如果說《非法接觸》寫的是司法制度的腐敗與新聞記者的使命,那《非法危情》想探討的,便是立法機關的亂象和單親母親在職場上的困難,至於《非法臥底》,我想應該是以警政系統為背景,訴說雛妓和人口販賣議題。相比而言,我認為《非法臥底》相對沒有其他兩部精彩。我說它是「以警政系統為背景」說的故事,而不是「講述警政系統的難處」,因為我不認為它有去探究其中的問題,畢竟內奸這種事在哪裡都會有;而整個故事只探討了主議題(雛妓和人口販賣)卻缺乏副議題,確實是相對單薄的。不過,總體而言,我認為這系列的作品還是很優秀的,尤其其中角色間的惺惺相惜和相互扶持令人動容——這也許是我會那麼喜歡這部作品的原因。

總結來說,帕蜜拉・克萊兒的作品是我近年來看過最驚豔的文本了,但由於《非法危情》和《非法臥底》的精彩度並沒有勝過《非法接觸》(不過我想《非法危情》和它是持平的),所以我目前並沒有要為這兩部作品單獨打篇讀後心得的衝動。在帕蜜拉・克萊兒之前,我最喜歡的作家是湊佳苗,但近年來她的作品題材並沒有打到我,所以也有好幾年沒接觸她的作品了(但她仍然是我最愛的作家)。

看完這些小說後,我曾笑說,世界上最難懂的兩類文學,便是,村上春樹的書和林奕華的戲。

原本只打算整理小說的雜談,但打完後,突然想把動漫的部分一併做過紀錄,大概又是強迫症在作祟。

也許過個幾天吧。

arrow
arrow

    fujii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